6月3日,娄底棋梓桥站开出湖南地区前往广东的首趟“散装水泥专列”,此趟专列的顺利开行,标志着湖南韶峰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散改集”“公转铁”项目成功落地。
这趟首发“水泥专列”装车40辆,共计3800吨80个集装箱,以往韶峰南方水泥产品只能在湘乡市300公里内的运输半径销售,如今通过铁路运输,开辟湖南水泥产品物流运输的新通道,帮助实现该公司产品进入跨省跨区域批量销售模式,销售区域延申拓展到600公里之外的地区。
湖南韶峰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与铁路部门深化合作开行跨省专列运输后,公司的销售区域扩展到广东地区,每月会有5万吨以上的增量,销售营业额增加3千万元。
长期以来,由于产品特性,水泥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短腿产品,交通运输成本成为制约水泥销售半径的重要因素。水泥大多依靠公路运输,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因为超限超载违法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也是触目惊心。因此,“公转铁”“公转水”在双碳背景下愈加重要,将给水泥企业带来多重利好,打破水泥销售的距离限制。
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全覆盖,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9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水路、铁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达到80%,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
国务院印发《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到2025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
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多式联运是依托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全程一体化组织的货物运输服务,具有产业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同样运1吨货物跑1公里,水运的能源消耗最低,铁路其次,公路再次。铁路运输单位货物周转量能耗强度是公路的1/7,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公路的1/13,水运运输单位能耗强度比铁路更低。因此,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实现“公转铁”“公转水”,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022年9月,广西融安鱼峰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熟料集装箱铁运“融安-遂溪”线在浮石镇铁路货运站顺利开通,首发16个箱满载约500吨水泥熟料由融安发往广东遂溪县市场。据测算,该公司通过铁运可发送水泥熟料约1000吨/天,对鱼峰水泥熟料开拓新市场、扩大销区范围有着深远影响,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2022年8月,装载960吨水泥熟料的43081次货物列车从青藏铁路拉萨车务段拉萨西站出发,驶向林芝站,标志着西藏区内水泥熟料铁路运输业务正式启运。
2022年4月,福建水泥安砂建福公司散装水泥至浙江湖州西“专列”在永安建福公司铁路专用线发运首发。标志着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建福水泥“散改集”“公转铁”项目成功落地。
2022年1月,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不断优化多式联运方式,充分发挥铁路特种集装箱运输优势,打造铁路集装箱运输门到门一站式综合服务。
2021年6月,包头冀东公司水泥熟料“公转铁”项目开通,满载1472吨熟料的集装箱专列在白云鄂博站成功首发,标志着包头冀东公司水泥熟料“公转铁”项目的正式开通,实现产品运输从公路到铁路的转变。
2021年7月,金隅冀东水泥首列矿建产品绿色专列由承德东站出发,运行260公里抵达北京市大红门货运站,这标志着金隅冀东矿建产品“公转铁”进京绿色专列正式开通运行。
2021年8月,内蒙古冀东水泥“公转铁”专列在呼和浩特新畅铁路园区首发成功。针对山东、天津等省外运距较远、公路保供能力有限等市场运距的局限特性,战略性的选择了铁路运输,也为内蒙古区域构建“公转铁”绿色物流再建大通道。
2021年4月,德州中联水泥铁路发运试运行仪式成功举行,为公司水泥进入雄安和京津地区,支援京津冀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水泥企业陆续开展的运输方式,实现了水泥跨区域运输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区域市场壁垒。虽然跨区域销售有可能打破区域内原有的供需平衡,但从长远上看,只要遏制住低价恶性竞争,“公转铁”、“公转水”不仅有助于水泥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更是在双碳背景下推动水泥企业尽快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国家对多式联运的重视,国内铁路、水路大宗物资运输条件将持续改善,水泥跨区域销售也将越来越多。无论是持续开发新的铁路、水路运输方式,还是保留下合理的公路运输,水泥企业必须早下手抢占先机,发展“互联网+货运”,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逐渐向港口周边、铁路沿线转移布局,尽早完成运输结构升级,才能在双碳大背景下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