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供需矛盾加剧,错峰生产被部分行业人士寄予厚望,称其为“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错峰力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效用越来越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妨换个角度,从“超产”这个问题来想想水泥行业的破局之策。
水泥行业的超产情况有多严重?
南方某省公布的2023年度熟料生产线清单显示,该省共有45条熟料生产线,其中有41条熟料生产线处于在产状态,涉及熟料产能4212.9万吨。
2023年该省熟料产量为5389.31万吨,以该省2023年度错峰生产60天计算,在产的41条生产线中,有29条线超产,占比70.73%,且29条线超产率全部高于10%,超产率最高的生产线甚至达到了70.49%。
根据业内的经验,水泥熟料生产线平均超产30%很“正常”,部分大线超产能力可能更强。
超产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错峰生产效果。
以西北某省为例,预计该省今年水泥需求量在4400万吨左右。从该省公布的错峰生产计划来看,2024年计划停窑200天,实际生产天数165天。
按照设计产能计算,可生成熟料30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4480万吨,基本实现产销平衡。
如果按照熟料超产1.3倍计算,可生产熟料39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5820万吨,产能依旧严重过剩。
日前,部分省份已经在错峰生产文件中点明“按照批复产能生产”。